跳转至

产品介绍


可观测性

云原生时代,企业在追随 IT 架构的改变和云原生技术实践的道路上,多采用微服务、容器、Serverless 等部署方式。同时,既要融入开发与业务部门的视角,又要具备比原有监控更广泛、更主动的能力,这便导致传统的监控技术和工具,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复杂 IT 系统在可控性、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。

2018年,CNCF 率先将“可观测性”一词引入 IT 领域,并称可观测性是云原生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。自此,“可观测性”成为云原生技术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。随后,CNCF 出版的《可观测性白皮书》 (在译中文版),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。其中提到的“可观测性三⼤信号”,即指标(Metrics)、日志(Logs)、追踪(Traces),也成为 IT 领域的通识。

观测云

基于对 IT 可观测性的预测与坚定,我司早在2018年便着手打造 “云时代的系统可观测平台——观测云”。在历经专业的团队精心打磨五年之后,2022年4月28日,观测云产品正式发布。
投入市场之后,观测云依旧保持多年来 “两周一迭代” 的更新频率,积极收集不同类型用户的反馈,不断扩大各个技术栈的覆盖率、优化产品使用细节的用户体验、提高公有云及私有化平台的强稳定性。

作为一款具备可观测性的统一实时监测应用,观测云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实现系统可观测性,统一满足云平台、云原生、应用及业务相关的监测需求,为每一个完整的应用构建全链路的可观测性。不仅如此,观测云不甘只局限于“可观测性三⼤信号”上的可观测性;还希望帮助企业进一步追求“测试、预发、生产环境”的可观测性;更甚至于在整个企业架构中,有效地联结“开发、测试、运维团队”,实现企业对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可观测性

核心模块

观测云作为一款应用系统全链路可观测性的平台,还可以理解为一个“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”。对照可观测性的数据流动走向,观测云的几大核心模块也贯穿其中。

产品优势

更多阅读

文档评价

文档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? ×